在线供应链

“工业4.0技术平权化趋势”正在重塑供应链金融的底层逻辑

2025-04-27 10:08:05 来源:中国供应链金融网

——访海尔鑫海汇数科总裁、中国产业数字金融50人论坛成员 武铁铮

文/ 本刊记者 陈美琪

当数据成为驱动供应链金融的“新石油”,技术成为产业协同的“催化剂”,一个更高效、更普惠、更韧性的产业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题记

供应链金融已突破传统融资工具的边界,演变为重构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支点。这场变革不仅意味着金融服务的迭代升级,更将驱动中国制造实现从“规模链条”向“价值网络”的范式跃迁。

在数字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供应链金融正步入产融数科价值觉醒的新阶段,数据要素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正重塑着产业协同的生态格局。在3月21日《贸易金融》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上,鑫海汇总裁、中国产业数字金融50人论坛成员武铁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数据资产的安全流通与隐私保护,已成为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技术融合拐点:工业技术重构产业生态

作为在工业4.0时代深耕的产融数科技术服务品牌,海尔鑫海汇数科(以下简称“鑫海汇”)在赋能多家超大型产业集团的产业金融+司库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并形成了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专利生态,构建起一套大型企业高效定制、中小企业敏捷部署的产融生态技术服务体系。不仅以行业引领者的姿态参与推动标准制定,更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突破应用瓶颈,在数据资产化、风控智能化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这种将产业洞察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正是破解供应链金融发展痛点的关键路径。

工业4.0技术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标志着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鑫海汇通过搭建产业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的“四流合一”。武铁铮指出,面向工业4.0时代构建的产融数科体系是未来十年的关键研发方向。这一体系以产业数据资产化智能化研发为驱动力,以制造业为核心,以多模态数据采集技术为支撑,致力于构筑全数据链的产业生态。海尔鑫海汇数科作为技术服务商,深度参与其中,通过技术研发、IoT及AI技术的深度融合,助力工业端实现全面升级,使数据与金融更加紧密地结合。

在工业4.0技术与产销一体化的产融实践中,数据的管理与应用至关重要。鑫海汇凭借自身在智能制造领域、现代农业领域、数字仓储物流领域等多个赛道的深厚积累,为众多企业提供了专业的产融数科服务。同时,也协助金融机构与工业企业的信息互通互认取得了显著进展,这得益于隐私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鑫海汇数科成功于2025年2月获得了两项重磅发明专利——国内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票据系统专利和国内首个综合大数据与AI技术的数字票据专利,这标志着海尔鑫海汇数科在产融数科领域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研发能力持续处于领先地位,也为其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产融数科服务商提供了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数据资产拐点:从流通安全到价值释放

当被问及海尔数科在数字资产方面的探索时,武铁铮告诉记者,在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实践中,鑫海汇积累了大量可复制的数据安全传输案例。与监管部门的持续沟通中,隐约感受到政策与市场的循环联动效应——《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出台, 这种政策与市场的共振,折射出行业对数字金融创新的高度期待。

与国内同步进行的,是鑫海汇对出海企业产融数科的探索。面对海外市场的复杂监管环境,遭遇颇具挑战性的合规命题。武铁铮分享了一个今年发生的首例案例:在进行供应链支付融资一体化业务的海外探索时,鑫海汇与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地多国的数据监管机构进行了沟通,鑫海汇发现一些国家已提前将数字资产的数据和隐私管理纳入政府权限。

那么,当区块链代币与数字货币在部分国家取得合法地位时,作为价值载体的交易凭证是否应纳入代币监管体系:如果是,是否意味着需要向当地当局提交全部的资料来满足当局对代币管理的要求;如果不是,那么如果交易双方都上平台,平台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这些追问最终指向本质——数据资产究竟创造了何种可验证价值,其流动是否对参与方构成潜在风险?

经过多轮技术方案迭代,鑫海汇最终采用区块链侧链技术与边缘计算技术,在海外市场开创了无平台化链上交易模式。这一创新使海外核心企业、供应商、离岸金融机构首次实现“链上隐身”——所有交易环节均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平台仅提供技术基础设施而不参与任何交易。这种“技术隐形”模式既满足了海外数字监管的隐私要求,也避免了国内交易凭证在传统支付流通环节的类票据属性可能产生的代币判定,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海外区块链应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海外知名无平台交易案例形成技术对标。

确切的说,这是一场精准计算的战场转向。从初期以“核心企业服务商”身份切入市场,到中期升级为“产融数科产业应用技术研发+分布式私域BASS解决方案输出”的双重定位,鑫海汇逐步构建起领先研发的护城河,形成了“通用一代,定制一代,研发一代”的长期技术引领战略。与市场上90%依赖SaaS服务的平台不同,鑫海汇的定制技术能力创新采用Agent技术,在用户本地实现分布式敏捷部署。这种技术路径既确保核心企业数据主权,又能快速输出定制化供应链金融能力,形成类似Salesforce的高效技术赋能模式。

数据安全认知的深化始于生成式模型的研发实践。“当算力部署从中心化向边缘泛化发展,我们应该意识到:基础数据的可信计算将成为新战场。正如OpenAI所预言的‘全民数据核算’时代,未来每个中型以上规模企业都可能成为数据生产者。通过模型开源与本地化部署,让数据价值回归企业私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激活数据潜能。这种技术平权化趋势,正在重塑供应链金融的底层逻辑。”武铁铮如是说到。

共同协作拐点:金融语言与技术逻辑的对接

“真正的商业生命力,在于让技术推广者、使用者和研发者三方共享价值红利。若仅追求单方利益,合作终将难以为继。”武铁铮进一步阐释其核心平台的战略定位——通过科技赋能搭建起产业与金融的双向通道。在这个生态体系中,每一笔交易都锚定真实业务场景,生产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数据验真,构建起可信的金融基础。

简而言之,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平台创新性地充当了“金融翻译官”角色。武铁铮举例说:当供应商需要资金支持时,我们不是简单地通过平台引入金融机构将资金贷给企业,而是集成算法和模型深度介入企业已有的生产供应链流程。通过真实交易数据将资金转化为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确保资金在极短的周转周期内完成“实物转化”,这种“原数据-归因数据-原料资金-商品生产-商品物流-销售回款”的闭环设计,既保障了银行资金的安全,也让大中小各类企业均能根据数据资源禀赋获得低成本的发展动能。

“平台与银行的互信,建立在金融语言与技术逻辑的精准对接上。就像将晦涩的产业数据‘编译’成银行能读懂的金融代码,使每个金融机构的产品优势都能在我们的生态中找到适配场景。”武铁铮如是说到。

展望未来,供应链金融已迎来监管规范、技术成熟、市场爆发的三重临界点。当产业数据与金融逻辑实现无缝对接,将见证更多颠覆性创新破茧而出,一个更加高效、透明的供应链金融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分享到:

相关资讯

数据资产如何重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定价与价值分配机制?

数据资产作为供应链金融的新驱动力,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信用评估方面,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多源数据,如交易数据、物流数据...

鹤壁京东算力中心上线河南省首个Deepseek模型部署和推理服务

目前京东云已正式全面上线 DeepSeek-R1、DeepSeek-V3以及所有蒸馏小参数模型(DeepSeek-R1-Distill)模型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京东科技发行首单“两新”ABS/ABN

京东科技的此次发行,系供应链金融行业的首单“两新”ABS/ABN项目,积极响应了国家“两重两新”政策,充分发挥京东在以旧换新领域“先行者”的示范效应。

低利率时代,企业客户对交易银行的需求有哪些变化?

在全球经济持续调整与低利率环境的双重影响下,金融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背景下,交易银行业务作为企业客户日常运营与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