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行业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废钢铁回收量为15130万吨,同比上涨5.2%;废塑料回收量约在1878万吨左右,同比增长4.3%;废纸回收总量为4963万吨,同比增长2.7%;废旧纺织品回收量约为270万吨,同比增长3.8%;废玻璃回收量约为860万吨,同比增长1.2%。随着“十三五”规划把再生资源行业纳进生态文明建设范畴,再生资源行业迎来新一波政策春风,开始呈现回暖迹象。
与此同时,《新环境保护法》的出台,对再生资源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目前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现状是,一方面,回收总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利用率较低,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回收行业经济效益低、难度大。“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废钢铁、废铜、废铝、废纸等获利大的品种争抢收购;对废玻璃、废塑料等获利小的品种收购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对废家用电器、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回收开发难度较大,导致大量可以回收的再生资源白白流失,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第二,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由于国家和地方缺乏资金技术投入,再生企业普遍存在设备落后的问题,导致许多可再生利用的废旧物品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利用。目前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大件废钢铁解体仍采用氧割和锤砸;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及对废家用电器、电脑中贵金属的回收,仍采用酸浸、火烧、人工拆卸,回收技术水平较低。
第三,再生行业经营秩序混乱,不规范。我国回收再生产的主体是个体户和中小型加工企业。这部分主体,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设备简陋,加工处理方式落后,导致这些主体难以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加工,造成了资源浪费。另外,这些主体分散经营,无法实现规模性经营,致使管理部门难以有效监管,造成回收市场秩序混乱,不仅给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带来了困难,也让再加工后的产品质量没有保证。
面对诸多问题,再生资源企业如何快速突破发展瓶颈,充分发挥并创新自身价值,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问题。
中再融通过近一年的大量走访再生资源企业调研中发现,资金短缺是导致再生行业设备老旧、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中小型再生企业的融资窘境,既折射了再生产业转型困局,又映射出当前金融服务的不完善。如何构建系统、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几倍乃至十几倍的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再生资源行业的产业升级,成为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中再生协会唯一指定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再融成立之初将自身定于再生资源垂直领域,打造真正服务于再生资源行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积极解决再生资源企业融资问题。通过长期的走访,梳理行业发展脉络,详细记录企业资金周转周期,最终,中再融与中再生协会、行业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推出“再生财”项目。在中再生协会的推荐下,有需求的再生资源企业,通过中再融严格的三级异地交叉风控体系审核后,可在平台进行资金募集。自项目推出以来,中再融与甘肃平凉振辉集团、易霖环保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中再融相信,通过持续贯彻和落实“再生资源+互联网+金融”的战略合作模式,将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对于支持再生企业绿色发展,开拓再生企业筹资渠道,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互联网金融与再生资源垂直领域的互动形式,增加了平台获取优质资产端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再生资源领域,为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拓宽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