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正式发布四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金融的行业监管基本落地。回顾这一年,众多互金平台向合规冲刺,行业呈现出良性的发展态势。合规是必然的, 现阶段“合规” 比任何背书都重要。在现有的监管要求下,如何规避非合规的潜在风险,可鉴别以下五大良性特征。
(一)良性退出。多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下发后一年以来,监管逐步趋严,针对银行存管、借款限额、校园贷、金交所等类目分别提出了要求和限制,众多平台加速整改合规,也有不良平台甚至包括部分派系背景的平台,在监管强压下自知无法符合监管要求,选择退出。
智袋熊分析:对于投资人,目前踩雷风险大幅下降,投资意愿呈现增强势头。
(二)借款限额。《暂行办法》对于平台单个借款人的借款金额限制变动情况也颇受关注。从下图走势可以看出,待还超20万、100万规模占比数值呈现单边下降的走势,说明借款限额合规上愈发向好。
网贷平台借款人的借款金额图示
以红包贷平台为例,在借款端,红包贷始终坚持小额分散的业务模式,严格审核借款人信息及融资项目的借款期限,确保出借人的出借期限与借款人借款期限严格一致。在出借端,红包贷制定《出借人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对出借人的年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风险偏好等内容进行尽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出借人实施分级管理,提高出借人的风险预支能力。对于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格条件、信息的真实性、融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必要审核及保护。并对此类借贷知识及风险教育进行普及,维护客户的利益和资金安全。
智袋熊分析:提出借款限额的规定旨在服务更多借款人,实现P2P网贷行业普惠金融的本质。
(三)平台竞争。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36家贷款余额在30亿及以上的样本平台中,有34家平台贷款余额出现同比增长,占比高达约94.44%;相较于2016年7月,多数平台贷款余额和月度成交量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
近一年来,网贷行业在规模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方面表明行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表明,网贷行业虽处于监管政策收紧之中,但是并未影响多数平台发展规模的增长。
智袋熊分析:进一步表明,投资人对行业的热情及信心未减。
(四)银行存管。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7月23日,共有585家正常运营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含已完成资金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的平台),约占同期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27.67%。其中仅有325家正常运营平台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含上线存管系统但未发存管标的平台),仅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15.37%。
智袋熊分析: 红包贷积极配合监管,严格自律,直接接入海口银行资金存管系统,归属“直接存管”模式,完全符合监管要求。海口银行按法律法规要求及合同约定,为红包贷平台提供专用账户的开立与销户、资金保管及清算、账务核对、提供信息报告等服务。用户资金与平台自有资金被严格分离,更大限度保障用户资金安全。
(五)信息披露。《暂行办法》进一步落实了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的标准和规范。红包贷平台在官网首页增设“信息披露”专栏,管理团队、合作伙伴、管理制度、运营报告等一目了然。借款项目详细清晰展示了借款方信息、资金用途、募集期、信用状况、资金用途、还款来源等。
智袋熊分析:红包贷作为公开、透明的信息中介,有效的减少了因披露不足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性,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
一直以来,红包贷高度自律、合规运营,获得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高度认可。自2017年2月28日红包贷被正式纳入北京市首批金融工作局专项备案平台的行列起,红包贷伴随阶段性合规整改工作的进程,根据监管政策的具体要求,全面履行应尽义务、加强信息披露、严格风险控制,并积极地对借款人及投资人开展风险教育。目前,红包贷在合法合规各个方面所做的努力已获得广泛认可。
资金池、线下理财、自身担保、承诺刚兑这些明显的践踏监管红线的行为,投资人在选择平台的时候务必避而远之。智袋熊认为,监管政策尘埃落定, 未来“合规”只不过是一个基本条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