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7年7月25日,由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经理专业的王姮、荣媛和人文院广播电视专业的荣艺组队来到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开展了以“运用3S技术 生态防治血吸虫病”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习交流、走访感病人群、实地考察和小组总结四项内容。
活动一开始,安徽省铜陵市血吸虫病防治所所长孙明祥表示:我国防治血吸虫病将近50多年,防治方法比较落后、传统,民众生态防治意识比较淡薄。血吸虫病是我国唯一成立专门机构去防治的疾病。除此之外,还介绍了血吸虫病的传播渠道、感染方式和途径、如何预防及治疗等注意事项。
孙所长介绍血防相关知识与血防所工作人员合照
活动中期,铜陵市大通镇血吸虫防治站站长陶陵用海报的形式直观的展示了历年的防治成果及防治措施,并对感染血吸虫病的晚期病人进行慰问。在谈话中了解到,病人以打渔为生,经常未做防护就下水打鱼,因接触疫水而被感染。陶陵说:“在有螺地带设立警示牌,加强对居民的血防知识宣传是十分必要的。”
血防站站长陶陵带领实践小组到螺点进行实地考察,介绍了螺点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了GPS定位,指导实践小组对采样的血吸虫活性进行检测。另外,实践小组成员对大通镇河南嘴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居民进行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居民们对环境保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活动最后,实践小组根据前期准备的资料制作PPT,向铜陵市血吸虫病防治所的工作人员介绍了3S在血防应用上的具体技术流程。通过收集铜陵市近年来血吸虫病的相关数据资料,建立疫情数据库;并通过Google Earth 获得高分辨率的铜陵市遥感地图,结合疫情数据进行GIS可视化分析。并应用ArcGIS系统绘制了全市螺点分布图和活螺平均密度年际变化图,直观、准确、详细地描述了全市钉螺分布状况。防治所主任望王勇说道:目前为止,血吸虫的主要的防治措施都是涂抹药物和穿戴防护用具等平面的手段,希望此次3S技术的运用实现立体化的监测和疫情分析,从根本上探测钉螺分布,提高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