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行动的不断推进,P2P行业正逐步从野蛮发展走向理性发展,良性退出的平台在不断增多,资源开始向少数平台集中,网贷行业已经进入了“剩者为王”的时代,并有望实行牌照准入制度。
从备案制走向牌照制
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表示,对互联网金融将会加强持牌监管;并指出目前许多科技公司开始提供金融产品,有些公司取得了牌照,但有些没有任何牌照却仍然提供信贷和支付服务、出售保险产品,这可能会带来竞争问题和金融稳定风险。
同时,央行副行长易纲和行长助理刘国强也分别在公开演讲中强调,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经营,不得不引起整个P2P行业的重视。
在准入监管制度上,牌照制并不是唯一选择,此前,监管层似乎更倾向于备案制。早在去年8月份,《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时,并未规定实行牌照制,而是要求网贷平台“应当携带有关材料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
对于为何此时监管层开始改变监管态度,转而强调牌照制?业内分析人士表示,最初实行备案登记制,主要是基于网贷发展初期的状况需要。牌照制门槛较高,如果网贷发展初期就实行牌照制,可能扼制P2P行业的创新。而伴随着P2P行业整改的完成,以及行业逐步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牌照制是躲不过的。实行牌照制,既有利于对P2P业务作出明确划分,又能有效避免平台以P2P名义从事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或者非法集资。
P2P实行牌照制成行业共识
P2P行业将实行牌照制,已经逐步成为行业共识,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法汇贷CEO张风亮指出,这段时间网贷行业内部一直在讨论牌照制监管,但是也没必要做过多解读,如果一家P2P平台能够顺利通过整改,完成资金存管、备案登记等合规事项,基本上也表明该平台具有了拿牌照的资格。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当前包括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消费金融等在内的金融业态都是实行的牌照制,P2P作为金融业态的一种,实行牌照制并无什么不可的。
更有业内人士进一步预测,P2P牌照将历史性成为继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十二种金融牌照之后的第十三种金融牌照。
“P2P实行牌照制”,对于维护投资者利益大有裨益。P2P持牌经营,将有利于提高行业门槛,降低投资风险,保障投资的安全性。